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對全民退保研究報告的一些意見


  扶貧委員會在剛過去的八月,向坊間送上一份由香港大學周永新教授團隊完成的研究報告,題為《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正式啟動相關議題的討論。

  然而,坊間對這項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看來並沒有很大的興趣。也許媒體及政客只懂集中在單一話題製造新聞,七十多天的持續佔領運動,令人不願意花時間在另一個非常重大的議題上面。未來的主人翁,對社會的關心熱度,仍然停留在更加性感的政改湯鍋內。坦白說,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對社會所帶來的長遠影響,絕對不比政改淺,僱員額外供款的建議,更足以加深對受薪階層的吞噬,對年輕人影響最深。各政黨及團體對周永新教授提供材料及意見後,也不積極向坊間推銷他們的方案和帶起討論,充份顯示香港的政壇只是一群群墨水怪客,議事堂內互相攻擊指責時,十分兇狠;要真正論政,卻乏善足陳。一些激進的團體只懂吹噓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已是全民共識,事不宜遲。周永新教授那份142頁的報告,說出了甚麼,忽略了甚麼,有甚麼疏漏,全都不用考慮,一切皆從唯意志論出發便可。這套不理會現實的烏托邦思維,其實跟大躍進時的土法煉鋼沒兩樣。看見香港政圈,墮落至如斯田地,仍然無人關心,任其發霉變壞,委實痛心。為了向激進團體表達全民退保不是全民共識的事情,只好寫下這幾段文字。

  周永新教授的研究報告,其實是吃力不討好的東西。我不是說周教授的研究方向不對,而是全民退保不單純是福利問題,更實際地說,是稅務改革問題。可是,這卻不是周教授的研究報告所能涵蓋的範疇。研究報告說出很多國家地區,都實施了全民退保計劃,也列出資源來源及政府付出的資源比例。然而報告卻沒有道出這些國家地區的詳細稅制資料。籠統而言,全民退保的資源來自更闊的稅基,稅的種類往往更包括銷售稅、資產增值稅、股息稅、利息稅、遺產稅,這些稅種香港皆沒有設立或已被撤銷。周教授避重就輕,只在報告輕輕說出:「支持全民退保的政黨和團體普遍認為,要為新計劃作出稅務改革,主要是對盈利達某水平的大企業徵收額外利得稅、採取累進利得稅率、和增加資產增值稅。他們普遍反對增加個人薪俸稅,也有意見認為不需要特地為全民退保加稅。」(研究報告第40)

  這樣的觀點,基本上是沒有考慮其他實施全民退保的國家地區相關的稅務政策和狀況。周教授其實應該以更直接的語句說出或至少帶出,香港不進行大規模的擴闊稅基稅務改革,並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應付全民退保相應增加的負擔。研究報告第28頁列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公共退休保障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達7.8%,而香港只佔2.15%,兩者差異,甚為明顯。以香港2013年本地生產總值約21000億港元計算,5.65個百分點的開支差別約為1187億元。香港政府2014年的利得稅出入只約為1200億元,全民退保需要增加的開支,可真的如一些政黨和團體所言,加加大企業的利得稅,以及由僱主僱員額外供款所能應付嗎?

  看看政黨和團體的意見,大略便知道在政見上南轅北轍的兩堆人,在實務上是同樣地糊塗,不著意公共財務真正狀況和細節,對稅務改革毫不重視。工聯會建議評稅利潤達1000萬元的企業加1個百分點的利得稅,民主黨贊成增加利得稅和薪俸稅標準稅率,民協建議向大企業徵收累進稅,都不過是杯水車薪,對深層次稅務改革卻隻字不提。街工倒不贊成徵收利得稅,顯得有些奇怪。公民黨更別具一格,不食人間煙火,提出全民退保建議跟加稅應該分開處理,避免阻力;自問是凡夫俗子,完全不明白這款不理資源只顧花錢的見解。民建聯、工黨及自命專業的公共專業聯盟,皆對稅務改革不作任何表態,看來是繼續留力騎牆,等待機會抽一手順水。建議檢討稅制及考慮資產增值稅的,只有勞聯及新民黨,當中新民黨更建議考慮引入紅利稅。總括而言,濫竽充數的意見多,對準事情核心者少,這無疑反映當今政黨和團體對政策和實務投入的時間,十分稀少。沒有適當的稅務改革,在香港推出全民退保,根本難以成效。只是有很多人,還是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現實。

  現時全民退保另一個建議,要求僱主僱員額外供款,更是一個盲點,壞影響更大,對打工一族更不公平。那些支持這建議的政黨和團體,包括工聯會、公共專業聯盟、香港社會保障學會,實在有點愧對香港的打工族。當年政府建議推行銷售稅,其一詬病便是其累退稅精神,同一物品的銷售稅項,對越富有的人,負擔的比率越來越低。由僱主僱員供款,來支持全民收取退休保障,道理上也可能出現傾斜。試想想,一些累積相當財富的人士,他們要是只持有證券,而不擁有出租物業,不去上班,不做生意,他們的資產增值及股息收入,便不用繳稅。要是這些人的財富來自祖蔭,更是一生人不用繳稅。但按全民退保的機制,社會還是會平等對待他們,由各方供款,讓他們收取退休款項,這便是稅務政策不改革下,可能出現的荒謬現象。除了這批不用工作的資產階級份子,一些在稅網下的刻意漏網之魚,如小販、職業司機、自由工作者,皆可能變成受益人。努力工作的年輕人,需要持續支持一直不在稅網下的退休人士,不像是公平的政策。故此,我把稅務改革看成全民退保的前提,是為了社會的資源能夠更合理分配。為了實施所謂全民退保,而去搞一個A貨全民退保,可會符合整個社會的利益?

  我希望看到香港的長者獲得更安穩的晚年生活,但現時研究報告內的建議,並不能提供一個公平以及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自私一點去想,這些建議倘獲得實施,我相信我需要供款的年期,比我獲得的退休保障年期為短,是一名政策得益者。但我為年輕人擔心,這將會是一個黑洞。有些人還認為這是保障他們幾十年後的退休生活,這樣的觀點無疑有點短淺。大家喜歡日本的美食和享樂,可有留意日本的退休保障政策,成了一個巨大的憂患。與其爭取有名無實、危機處處的全民退保,不如爭取共識,搞一個有效稅務改革更實際。對現時火燙的貧窮長者問題,更適宜採取重點支援方式,提高特別津貼,集中對有需要人士的援助,這比不湯不水的A貨全民退保,相信更有意義。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點對點 心連心 一碟精緻小點心


  很久沒有看過一齣題材健康、平實感人、細緻又具正能量的香港電影。

  電影是藝術,也是一個市場。不志在賺個盤滿砵滿,也不可能花錢拍一些只得十數人欣賞的作品。也許香港小品式小眾市場真的太小,香港電影只是不斷地竊聽、爭財打鬥、炫耀生活享受、大講粗口,很難期待一些真摯樸實和具有內涵的影片面世。慶幸編劇及導演黃浩然,獲得藝術發展局資助,拍了這齣成本不高、卻戲味洋溢的《點對點》,令人感覺獨特的香港電影還未完全死掉。香港精神也不一定靠跳跳打打來表達,縱是小眾之選,我感覺《點對點》比一眾警匪片、粗口片、動作片,更能展現出具香港的氣息。

  《點對點》講述一名決定回流香港的設計師的雪聰(陳豪飾),多年來把一些失落的不同地區印記,以一組組散落的點,畫在地鐵站的牆壁上。這些點,無意中被來港當普通話老師的小雪(蒙亭宜飾)發現。對點圖感到無比興趣的小雪,努力地從搜尋出來的昔日社區面貌,還原一個個隱藏的印記。雪聰和小雪,也因而開展了新的猜情尋之旅。

  這類電影情節,較多出現在台灣、日本,甚至乎韓國電影當中,他們的小品電影縱屬非主流,倒也有一定份額。近年的香港電影,精緻小品類近乎絕種;跟大陸的合拍片,往往傾向塑造市場經濟的果實,以商業成就來包裝感情生活,資產階級味道越來越濃。發洩情感,非要在五星級酒店搖一兩杯紅酒不可,這無疑把生活非合理地標準化。《點對點》反璞歸真,確是難得,也表現個別文化人的執著。電影的宣傳或觀眾,也許把焦點放在消失的香港情懷、被遺忘的社區面風貌;可是人文價值才是今天最為人丟掉的東西。情懷和風貌被遺忘,是因為人選擇去為遺忘。人沒有忘掉過去的話,那便不會忘掉。電影內雪聰提出的慢活主義,正正是這條道理。慢的生活節奏,才有閒暇欣賞身邊的景緻;舊的物品,才會讓人回憶昔日的情懷。世界太快,每事每物都要求新,人人都是向前衝,追預算,忙供樓。逼迫的複製生活,令社區面貌不重要,人文價值也顯得一文不值,對甚麼也不懂珍惜。生活質素,在於舒適享樂,還是情感的投放,也許是黃浩然留給觀眾的一條問題。

  人文價值,也反映在點點圖的構思上,這是黃浩然另一個有趣的伏筆。小雪的線是一些隱藏的聯繫,能把雪聰點圖的印記還原。大多數人對沒有規律的點,沒有頭緒,要成功把它製作成有意義的表達,需要有效的線,即聯繫、溝通和念舊。今天沒有人愛玩點線圖,固然是電子玩物更加吸引,其次是沒有人願意花時間找尋聯繫,再加上人的善忘。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變成一個個的點,不用跟其他人聯繫。一個心跟另一個心連起來,需要找尋一條有效的線。是直線,還是曲線,半弧線,還是大弧線,只能靠各人獨自的回憶來尋找。黃浩然談社區印記、昔日情懷,是表面的圖義,內裡的意義是每一個人都是一幅點圖,只有有心人通過人情味的溝通,才能把隱藏的印記完成。可是要求現今一代改變,並適應這款慢活主義,路還有很遠。至少,願意看《點對點》,只是一批小眾。

  但對小品電影愛好者,這碟精緻點心,絕對不能錯過。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加泰隆尼亞的白牆



  人們提起加泰隆尼亞,也許離不開地上最強的巴塞隆拿足球隊,或是縈繞多時卻最終被撤回的獨立公投。走在巴塞隆拿鬧市,不難發現大街窄巷遍佈加泰隆尼亞區旗,讓人感到相當熾熱的政治氣溫。但對於一名不曉西班牙語或加泰隆尼亞語、亦不懂分辨加泰隆尼亞族群的旅客,吸一口秋天微涼的空氣,沐浴於自由自在的閒息,已是一份說不出的愉快,教人舒坦欣慰;一眾加泰隆尼亞人心中的熱度,不易在旅客的皮膚留下印記。

  有不少友人曾遊覽西班牙,也認識在西班牙機構工作的朋友,西班牙人給人的感覺是熱情、爽直、不愛受規律約束、不大注重細節、衣著隨便卻具個人風格。午餐及晚餐時間偏晚,一些專業人士更是早上不上班,愛在午飯後才將工作直踩到晚上八九時才開始飲酒進餐,典型的work-hard-play-hard族群,非常接近現今香港一些優皮士的習慣。也許,是不少香港人擁有西班牙DNA才對。在這樣的模式下工作和享樂,實在令人羨慕。不拘謹,不隨俗,忠於自我,是我對西班牙人的印象。是的,幾百年前的塞萬提斯,已創作過一位唐吉訶德,這份精神相信今天仍未磨滅。


  抱著這份感覺,走在巴塞隆拿街頭,甚麼獨不獨立的立場其實並無關係。古典優雅而不龐然的建築物,活力滾動的代步單車,不標榜名店的平易近人市集,陽光與白鴿,靜若處子的漂亮海水,是我看到加泰隆尼亞更迷人的地方。街角的咖啡,醇香的白酒,精品式小吃,皆是很寫意的選擇,消費比一線歐洲城市便宜,也沒有被購物狂攻陷,令城市只剩下沒有靈魂的消費品。這份特質,應該與地方保育意識有很大的關係。城市的精神面貌,不是依靠簇新和消費來建設。越能看到古老的石頭,越能感受文明的力量。人不忘本,才得以走得更高更遠。望著加泰隆尼亞廣場的白鴿群,更有隨牠們一飛的念頭,遠離平面的視野。在前後左右之外,人往往忽略了高度,而看不到應走的方向。


  城市的窄巷,也是一種特色。兩旁高聳的牆身,由堅硬的石頭砌成,有很大的壓迫感。高牆也製造不少光線不足的暗角,令人不甚舒暢。走在其中,瞳孔固然放大不小,但細心留意牆身及裝飾,會發現不少經歷風霜的石雕,個別雕塑的臉孔像在默默見證城市的日與夜。尋找光明,沒有比抬頭向高點處眺望來得簡單,陽光就在那裡。光明與黑暗,是強烈的對比,卻是動人相片的元素。沒有暗處,顯不著陽光的明艷。從攝影的道理看人生,光與影會讓人有不一樣的體會。

  不少窄巷的石牆,來自教堂的牆身,當中一塊更留下了頑皮的塗鴉absolució。翻查萬能的互聯網,此字意解無罪赦免。沒有去探究這幅牆是否教堂的牆,但人有罪與否,倒不是一幅唯物主義的牆,或一個口語所能表述,這把神的工作世俗化。人常常有無限的熱誠,愛畫他人的牆,試圖建立一股聲勢;可是這忘卻每一個畫牆動作,也會在各自心中的牆,畫下標記。加泰隆尼亞人正準備為將來,畫上他們喜愛的交叉或圓形,可是從側面看,一個個圖形只不過是看不清的彎直線,更易讓人迷失方向。


  在加泰隆尼亞一角,想起曾路得的白牆。把這首歌送給那群為純真理想奮鬥的一族,可是,流汗跟真相,往往相差很遠;加泰隆尼亞這道absolució的牆,仍豎在遙不可及的一角…………

純情之中有衝勁 活像有片白牆
我畫交叉 我畫圓形 不需要誰欣賞
回頭側身看一看 熱淚掛满在臉上
再望清楚牆上彎直線 先知我迷方向
誰料我過去會這樣 好辛苦走一趟
走千彎轉小徑 只因相信我思想
其實我以往抹過汗 用盡力為畫牆
寫不出心中意 還留待明辨真相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當催淚彈驅散不走人群

  九月二十九日的早上,起床,梳洗,換上上班的衣服。兒子倒還睡在床上,繼續他突然獲得的停課假期。走出客廳,到廚房倒了一杯早晨的水,扭開電視追看新聞,翻開報章細閱報導。人群的畫面,不斷出現在眼前。醞釀一年多的佔中,終於發生了。要發生的事情,總會發生,我沒有擔心,也不恐懼。事實上,地鐵人流減少,汽車不能駛入繁忙地區,不少金融機構的員工早已獲安排在家裡工作,港島地區沒有大問題出現,上班的人更能在封鎖的區域散步。沒有被放在焦點的,是一些學校被迫停課,學生被迫失去上課的機會,市民被剝削使用馬路的權利,但這些其實都不太重要。真正令人憂慮的地方,是今天不支持佔中行動的朋友,會被視為市儈、貪生怕死、犬儒、五毛、投共,被言語暴力的襲擊。一條條人民民主專政的火引,已經逐漸形成,並燃燒起來。

  在一年多博客文章內,我沒有談論過對佔中的看法。世事總在它的軌跡內行走,要阻也阻不了。我不是拯救世界的超人,不是寶藥黨,也無意學習道學家一樣,大談道德的政治,政治的道德。每人皆有自然的意志,接受或拒絕一些看法。我不支持佔中,也不反對佔中。如果一個人認為佔中值得參與,便應該相信自己的想法,身體力行,結果自然會在活動中出現。但我不同意身邊一些參與佔中的朋友,掛著「為了香港人」、「為了下一代」而走出來的說法。人享有言論和行動的自由,但只能說是代表自己的想法,不宜神聖化或正義化自己的行為。香港有不同層次的持份者,沒有人能代表所有香港人。這世界越多自稱救世者的人,世界便越混亂,我愛作者野夫的提醒。

  九月二十九日,沒有再出現激烈的推扯,沒有雨傘大戰胡椒噴霧的場面,是令人安慰的事情。但之前一日發射出來的催淚彈,已經沒有被收回的可能。它們在一眾香港人面前爆炸,不單是落在金鐘和中環,而是每一雙被催淚的眼睛。六月立法會大樓被衝擊,市民較同情政府,是因為大家都看到建築物被破壞。示威者採用激烈的行為,能忍下一口氣,再來一點苦肉計,或許情況不致這樣惡劣。就算夏慤道最先幾杖催淚彈是逼不得已,示威人群散開後再聚集,已顯示情況沒有因為催淚彈而改變。往後幾十杖催淚彈的發射,委實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獲得清場的可能。人在失去理性後,往往因為錯誤的決定,而帶來難以挽回的後果。

  施放催淚彈是錯誤策略,人群沒有散去,而且聚集的人越來越多,覆蓋也越來越廣。但若果運動缺乏統籌,很難保證,不會出現另一形式失去理性的錯誤決定。佔中搞手曾說過,若果警方施放催淚彈,運動便立即停止。結果?大概不用言喻了。這場不大能受控制的運動怎樣才能結束,是一個沒人能拿得準的問題。對話?學生曾使用「緝拿」這負面用詞,也訂下了四點門檻極高的訴求,這能收回嗎?曾偉雄的烏紗帽能解決嗎?梁振英辭職能解決問題嗎?恐怕爭取普選要有公民提名的一群,會借機再暫幾兩,誓要人大常委會改變決定才會罷休。我猜現實也不一定是流血收場,當集會影響正常經濟活動,零售少了生意,旅客減少,iBanker及會計師少了jobs,律師沒有新cases,裁員潮便會陸續浮現。再浪漫的理想,也不能無限期延長。但這樣的結局是內傷。

  但我更偏向政治問題,政治解決,只留創傷,不致於內傷。今天的爭拗,在於浪漫主義者,對無篩選的普選有著了火的訴求。能救火者,也許是在五大選區中,協調一人辭職,然後補選,讓香港人有機會以選票盡訴心中情。票箱事情票箱了,也清楚讓選民在一場正式的選舉,表達對普選訴求的看法。這也許是天真的想法,也不大可能獲得北京政府同意,但我不願意看到政治事宜在街頭消磨,而眾人皆輸。解決政治問題,更需要勇氣和新思維。若果選戰將是重量級的林煥光大戰余若薇,可否有助打開今天的困局?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從文字步入一個《看不見的江湖》



  步入一個看不見的江湖,從野夫這部散文作品開始。

  野夫,一個平淡的名字,也是一個隱世的浪人作家。曾在公安局任職的他,1989年支持學生,公開宣佈離開警界。及後他因「洩露國家機密」被判刑,在獄中感受來自五湖四海的情義。1995年獲減刑出獄後,更遍遊各省各地,吟詩寫文,廣結不同背景的朋友。這批名不顯赫、不群不黨、低調卑微的人士,在浩瀚的十三億人口中,儼如遺民一樣,沒有人對他們的生活細節感到興趣。但野夫沒有忘卻他們的經歷。《看不見的江湖》內,是一個個沒有色彩但豐滿真實的故事,野夫以粗獷直率、強而有力的文筆,勾劃出中國民間不能磨滅的人文特質,對中共政權留下不容擦掉的控訴。不是政治的政治,不是悲哀的悲哀,不是抗爭的抗爭,遍佈在看不見的江湖之內。

  我對野夫這部作品感到意外的地方,是他沒有因為中共政權跟他有夙怨,而採用煽情的文筆,作出情緒式謾罵。用字落墨,不卑不亢,以文人獨立的精神寫作,展示出知識份子應有的傲骨。野夫筆下的平凡人,包括失明老人、鄉間老師、廚子、暴發戶、殺人犯、被迫投效緬共的小伙子、坐了廿年冤獄的知識份子、避世的老和尚,他們擁有不朽的精神,在各自的空間角落,過著讓人尊敬的生活,默默延續一個源遠流長的民族。月前,一位香港作家以嘲笑的口吻挖苦只懂簡體字,而不懂英語的中國人,認為他們是不幸的族群。我相信野夫筆下的江湖人,大都是這類背景,但我不認同人的尊嚴,是以學懂甚麼語言來界定。人性的善,寄存於心中的理。這份理,可以如山洪般猛烈,帶來讓人震撼的衝擊;也可以如蜿蜒的河水,川流不息。一個民族,需要凝聚一股不能磨滅的獨特個性,才有希望。很多人喜歡放大烈士的價值,鞭撻中國人的奴性本質,但這無疑忽略長期鬥爭的意義,以及民間義理的存在。一個民族不能只有烈士,但需要烈士的喚醒,和不斷自我調節的反省。殺人的衝動、忘我的奢逸,是社會的一部份,也是人性一角的反映,可是野夫的文字,也滲透中國民間的不屈、堅毅、沉實、純厚、勤勞,構成一個既闊又深的江湖。不懂英語的生命,也可以色彩繽紛;沒有紅酒的人生,一樣是味道盎然。日本長達八年戰爭侵略,也沒有戰勝這個看不見的江湖。

  當然,我對野夫的文字不能在大陸出版,感到無奈,也對野夫仍然敢於繼續寫作,並把作品交到台灣發行,感到慶幸。爽快淋漓的文筆,是文字江湖上另類抗爭。野夫自嘲不敢造反,但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他的氣節,令人敬佩,也比那些棄甲曳兵、寫悔過書逃難的政客,更磊落光明。一直生活在專制國度的野夫,選擇以艱難的方式,用文字為時代和歷史見證,配得上智、仁、勇三字。我相信有質素的文勇比魯莽的勇武,能為民族帶來更持久、更具實效的改變。野夫在書中說著,個人永遠不足以對抗歷史,只有菩薩才能普渡眾生。想扮演救世主的人越多,這個世界的災難就越重。有些道理,看似很遠,其實很近。一個看不見的江湖內,已存放著我們生活最重要的價值觀,它可以活得比任何政權更長更灑脫。

  七月書展臨近,看看大家是否有緣走進這個《看不見的江湖》。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永遠的0》:一塊搓圓撳扁的泥膠


  二十一世紀第一個甲午年,一齣帶著爭議的日本戰爭電影《永遠的0》在香港上映。

  甲午是一個敏感的年份。兩個甲子前的甲午年,腐敗的清室被掘起的日本擊潰,成為一道清晰的歷史分水嶺。中國的軍政經繼續一沉不起,日本的野心延蔓至二十世紀一場更長的中日戰爭;戰事最終由兩枚美國的原子彈結束。然而,日本潛在的武士格鬥精神,以及依靠戰爭分高下的意識,在戰後的日子並沒有完全減滅。不少人已認定中國和日本,總有一天會在戰場上再分一次高低。適逢今年是甲午年,難免出現第二次甲午戰爭的江湖術士式預測。戰爭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只有破壞、離別、傷亡、創痛,和一團團可恥的貪婪欲念。一般民眾,相信不會支持戰爭的發生,但現實往往不是盡如人意。戰爭,從來沒有離開人類的生活圈。

  《永遠的0》的主線,是講述一位出色的零式戰機飛行員宮部久藏(岡田准一飾)的故事。宮部由飛行員開始軍士生涯,繼而轉任教官,指導新一輩飛行員;最後卻選擇擔任神風特攻隊成員,襲擊美軍艦隊,殉難於冲繩島戰役,遺下妻女,終年26歲。宮部的故事,一直無聲無息地埋藏在家人心中一個隱藏的角落。直至改嫁的妻子過身之後,才由外孫們逐步發掘和還原。電影以插敍方式帶出故事,對生活感到迷茫的26歲外孫佐伯健太郎(三浦春馬飾),藉著訪尋外祖父的故事,重新理解戰爭和生命的意義。

  老實說,日本民間一直不缺乏反戰的聲音,像宮崎駿、村上春樹等,他們的動畫及著作,寫下不少戰爭的創痛。近年的日本電影《戰場上的明信片》及《給親愛的你》,都是這條脈絡的作品。這齣百田尚樹原著、山崎貴導演的電影《永遠的0》,也是打著反思戰爭的旗幟,帶出戰爭對家庭的傷害,對軍士生命的蔑視,教人再三思考戰爭的意義。可是這齣電影儘管有這樣的構作,但內裡的細節卻有不少潛移默化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平的訊息與追求完美格鬥的意念,有點相互對抗的感覺,這也許是電影爭議的由來。

  宮部是技術一流戰鬥機師,在軍隊內卻一直採用避戰的態度,不積極作戰,被同袍視為懦夫。他保住性命,本就是為了安全回家照顧妻女。家國也好,國家也好,家和國是有不同的概念。明顯地,宮部一直把家放在國的前面,認為個人比軍隊有更高的價值。他甚至以不同的方法,把這道想法,告訴同袍和後學;故意令學生不及格,避免他們擔任神風特攻隊成員;為了尊重學生的生命,甘願接受上級無道的懲處;這都屬於賢者的行為。

  但是這份德行,還是敵不過一位位同袍葬身戰海後的夢魘;眼見自己親手送一眾後學上路,宮部最終還是選擇自裁,擔當神風特攻隊成員,跟他們一起走畢這段從軍之旅,成為海上永遠飄動的風。宮部這份忽然而來的轉變,無疑令人感受到一陣歪風:國家要你一死,你沒有逃避的權利,家庭妻女變得毫不重要。宮部的決定,也許可以讓他避過往後幾十年的自責。但孟子有云: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死不一定是正確的選擇,命是自己的,不一定要付給國家,特別是無道的國家。而《永遠的0》最敗筆的地方,是技術超卓的宮部,駕駛條件不佳的舊款零式戰機,竟能成功達陣,成了真正的神風。這無疑在鼓勵,或者在暗藏訊息:若果軍隊有千千萬萬個宮部,戰爭的結果便可以扭轉。這是否百田尚樹或山崎貴隱藏的意思,不好說。但據報導說安倍晉三看過電影後深受感動,便大略可以想像這齣電影猶如一塊可以搓圓撳扁的泥膠:可以是反戰,也可以是歌頌澟然捐軀的勇士。如果百田尚樹和山崎貴認為《永遠的0》的訊息是反戰,那麼安倍晉三的感動,應該足以讓他們發現故事充滿嚴重的缺憾。

  正常來說,充滿暴力畫面的電影,多數的意識,其實都是反暴力。《永遠的0》滲透以身殉國的右傾軍國主義味道,但也可以是一道反面教材,讓人厭惡摧毀家庭的右傾主義。不過,觀眾是否抱有這個想法,似乎是另一回事。事實上,觀眾看了《戰場上的明信片》和《風起了》後,送上讚賞,也不代表日本社會的氣氛會有所改變。26歲的健太郎,知道26歲便殉國的外祖父的故事後,怎樣繼續走他的人生路,是一道選擇的問題。戰爭的畫面,能給予新一代日本人甚麼感覺,恐怕要由歷史作見證。而《永遠的0》內的宮部,看來更似是一個標準日本人的人辦。

  說到底,反戰電影不過是百多分鐘的娛樂;反思?教育?未免太沉重了。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在風中哭泣的亞細亞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耳機內一把滄桑無奈的羅大佑歌聲,陪著我的步伐,一起踏入久違了而又灰濛濛雨飄飄的桃園機場。

  多年來曾多次到訪台灣,唸大學時的交流團來過,以往的公幹也來過。但對上一次走上這片土地,已是十多年前的光景。台灣有一段獨特的歷史,清代時被割讓到日本手上,往後經歷過共產黨的紅色夢魘和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到七十年代,更被美國丟棄,被摒出聯合國之外,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孤兒。羅大佑一首《亞細亞的孤兒》,借音樂唱出一份滄涼的詩意及台灣人的悲歌,無論曲、詞、意境都是華語歌的代表作。三十年前沒有被禁止發行,也許是昔日審查局諸君漏了眼,卻令大眾有緣欣賞到一首感人的精品。三十年後再聽同一首歌,寶島的情境依舊,紅色的夢魘和白色的恐怖,以另一個面貌出現。這位亞細亞的孤兒走來走去,原來還是沒有走出那個沒有改變的框架。野百合的春天,太陽花的溫暖,還是在看不見的未來,被期望和等待。


  對一個十多年不在近距離觀察台北的遊人來說,台北不少硬件變得現代化,美輪美奐的高樓大廈,優皮風味的商場酒店,奪目耀眼的招牌燈飾,宛延不斷的高架道路,為個別的角落加添了新的面貌。但沒有改變的東西,實在也不少,而且也平衡了傾斜的轉變。在街頭上還有小販的熟食檔,晚上的夜市繼續平民化的生活,鄉郊仍舊充滿儉樸的氣息,這些特色沒有被都市的改變而抹掉。在台北的街頭,你可以感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友善。便利店有椅子和枱子,讓顧客有尊嚴地吃個方便麵,或喝一杯飲料;商場會提供一定的休息空間,讓逛街的遊人歇一歇,保安人員也不會視拿著相機的顧客如重犯般監視;捷運車站有相當寬敞的空間,也沒有讓搭客不斷面對屠宰錢包的商店;的士司機的態度非常友善,沒有兇神惡煞的表情,也視乘客為尊敬的客人。這些文明面貌遠比奢華的外表重要,也間接反映香港社會已被高昂的租金和勢利的心態,扭曲至失去應有的人情味。


  短短的行程,沒有時間南下到台中及台南,感受更純樸的風味,有點可惜,但也可以是將來旅遊計劃的一部份。四月份雖然是雨紛紛的日子,但踏著單車漫遊八里和淡水,沿著路軌散步尋找那些年的感覺,在郊區泡一杯清香的茗茶享用,已是很不錯的充電安排,也可遠離香港式的擠壓和市儈。跟友人談起台灣的將來,意外地矛頭竟是臃腫的官僚架構和低效率的政府,以及一個高築的債台。雖說是意外,卻也是老生常談的現象。官僚是利益集團的一部份,要改革也好,要革命也好,沒法扭轉既得利益者的版塊,任何改變都只是表面的改變。把發霉的食物,換個盒子配上藍藍綠綠的花紙再行出售,只不過是神棍招搖撞騙的玩意,改變不了食物已變壞的本質。人們想要獲得良好的健康,最重要還是挑選優質的食材。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這是一段歌聲,也是善良台灣人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