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寫給走了廿年的陳百強:遲來的冬暖


  坦白說,陳百強走的那年,當時廿多歲的我還未是他的歌迷。

  陳百強很年輕便冒出頭來,那時我正在唸小學,對流行曲的認識,僅僅來自收音機和父親買回家的錄音帶。對陳百強的歌有印象,但他的錄音帶,一直都沒有在家裡見過。母親對嗓子不是清脆響亮的歌手,不會送上讚賞。一些些家裡主觀的見解,令陳百強沒有在我腦海留下甚麼座標。老實說,年幼之時,有誰不是這樣受父母的影響。

  到我唸高中的80時代中期,陳百強已經被他人趕上,加上電影《秋天的童話》內一個不討好的角色,讓他充滿一種活在他人影子的味道。間有聽過他一兩首在電台電視台熱播的歌曲,但不會視他為我喜愛的歌手。他當時給我的感覺,是一份不入世的自我,他的歌沒有走入大部份人的圈子。

  抑藥、昏迷、離去,令我對陳百強多了一份惋惜,也第一次買下了他的唱片:《陳百強90浪漫心曲經典》的CD。從這張CD裡的歌曲,我才開始走進了陳百強的世界。以往為人注目的上榜歌曲,只是他的外衣,內裡更闊更深的情感,需要從他那些小眾的小品開始欣賞。的確,包裝掛帥的商品世界,往往令人對事和物失去應有的認識。單靠依賴他人的評語,不親身去感受他的小品音樂,認識不到真正的陳百強。

  沒有高亮的聲線,不靠刻意營造的假音,不走商業化的東洋路線,CD裡的《半分緣》《心碎路口》《對酒當歌》《三個自己》替陳百強奠定了一種不隨波逐浪的音樂個性。說他有詩人本色,並不為過。在他的歌,你會找到一份孤獨的熱情,縱使不為人欣賞,仍努力燃燒著一節又一節的執著。他唱出來的情,不是暴雨式的激烈,也不是弱不禁風的軟懦,而是似一條條堅韌力十足的毛冷線。懂得織的話,會像頸巾一樣讓你帶來一份溫暖。世界不接受你,你還是你自己,是陳百強式的情感。是甚麼緣故忽然對陳百強產生這種感覺,也許像藝術家的畫一樣,離世後才會讓人更珍惜。但更有可能,是年紀長了,對身邊的人和事,有了不同的感應,和不一樣的欣賞角度,超越過往未被釋放的視野。年少時害怕成為小眾,和走入疏離的世界。但原來沒有閒雜人群的空間,才有令人嚮往的寧靜。只可以說,自己很忽然地和自然地受到陳百強歌聲所感染,喜歡上他的歌。

  及後,我陸續尋找陳百強以往出版過的專輯,細味他一段段音樂的歷程。聽專輯,其實比聽精選歌曲,更深入認識一位歌手。一位有感染力的實力歌手,絕對能出品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專輯,送上一籃子的優美歌曲。而不是單靠主打歌,來打天下和打名氣。陳百強的舊作都在黑膠年代,這也是我愛上黑膠唱片的其中一個緣由。今時今日樂壇呆滯,唱片發行商陸續靠復刻舊歌來吸引銷路。一來不用重新錄音,二來新歌也不一定比舊歌好賣。陳百強一大部份的專輯都已經有復刻版的CD重新發行,懷舊的歌迷要欣賞的話,不用大費精神去買入黑膠唱盤,也可以細聽陳百強的老歌聲。

  一大堆專輯中,最具陳百強味道的,我會介紹《幾分鐘的約會》《偏偏喜歡你》《深愛著你》《冬暖》這四張。每張專輯內都收錄了很多「陳」味情歌,盛載著豐富的情懷,讓你找回那些年的感覺。當中的《冬暖》,是比較陌生的一張專輯。但內裡的《感情到老》《盼三年》《長伴千世紀》,都是很悅耳動聽的歌曲,跟昔日的流行金曲,不是同一種格調。陳百強也是少數擅長唱改編西曲的歌手,像《失業生》《脈膊奔流》《在這孤獨晚上》《冬戀》,並不比原曲遜色。也許,你只能記起陳百強唱過這一句:冷暖那可休,回頭多少個秋。但有動人的音樂相伴,秋天後的冬天,其實也是溫暖。

  謹以這短短的文字,送給走了廿年的陳百強,儘管或許是遲來的一篇。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南半球的春天


  兩個平行的世界,是村上春樹創作的標誌。他筆下的1Q84年、貓之村、兩個月亮,都在反覆提醒讀者,在我們存在的國度之外,還有一個不為人察覺的世界。

  不用走入村上那個形而上的空間,不斷轉動的地球,也存在不少為人忽略的土壤。土地上的綠草,暖和的陽光,混合著柔絲白雲的蔚藍,是繃緊金融都市的奢侈品。吃過節的中秋月餅,聽一曲葉蒨文的秋來秋去,然後又把頭鑽進回報率的被窩,是不少人多年不變迎接秋天的生活模式。緊隨北半球的秋天,也許是一份令人不爽的寒冷。但我們忘記了,地球另一半的南半球人們正準備從充滿生機的春天,迎接一個愉快的夏日。


  多年來跟紐西蘭擦身而過,今年終有機會吸一口帶點奇異果味的空氣。雖然只有短短數天,卻走進了一個跟香港完全不相同的世界。沒有幾十層高的擎天大廈,沒有擠迫到缺乏尊嚴的地鐵,路上也沒有千篇一律的汽車品牌,是我對紐西蘭第一個印象。她以不一樣的模式,存在在我家一萬公里以外,悠閒地享受一份獨有的寧靜。不用斤斤計較辣招,不用研究佔中是否邪惡,不用排隊等待吃拉麵或索取幼稚園的報名表格,真是把甚麼都put behind。香港人每天沉醉在狹小的角度,帶著焗促的視野,戮力去保衛點點自以為傲的價值。倘若置身在另一個並存的自由開放國度,回想自己不斷為兩萬元一個地磚的空間而忘我工作,或許會發覺這個現在,是何等的虛耗人生。

  微涼的空氣,撩動看不完的綠草和藍天,艷陽為肌膚蓋上一件不厚的外衣,讓人爽朗地在遊人不多的古樸街道上行行走走。阿飛正傳中那種舊款電話亭,木條搭成的郵局和圖書館,七十年代的雙層巴士,是另類的時光倒流。一杯普通店舖的醇香咖啡,一片新鮮焗製的牛油麵包,帶來連鎖店以外的風貌,和店主濃厚的人情味。遙看一台台馳騁河澗的越野單車,教人尊敬山石的硬朗;再望清澈見底的海水,又立即感受到水的柔情。搔癢的水鴨,飛翔的海鷗,盡情享受春天的祝福和無拘的自由。Bungy Jump讓人膽汗盡漏,但其實不用試,心情也隨春風一樣飄逸到大自然的懷抱,融入這幅南半球的圖畫。

  紐西蘭人也盡情享受他們的春天,他們不用尷尬地在天橋底下露宿。在公園,你總會找到在陽光下看書的人;在海邊,我好像遇上一位看海的卡夫卡;在比較煩忙的都市,到處都看到踏單車和跑步的年青人。他們比坐在冷氣轎車內的金融才俊,更具原始的活力。城市的魅力,不在於擁有多少個景點,或主題公園。到此一遊式的活動,不斷掃擦信用卡的消費,不能讓人發現一個地方值得流連的文化。用腿走過翠綠的草地,吸下一口口穿越陽光白雲的空氣,背著相機,按下快門,把剎那間的映像留下,實在更是令人回味,也是我喜愛的旅遊方式。



  我不肯定將來還有沒有機會再到紐西蘭,畢竟想到的地方太多了。但可能的話,我還會選擇充滿生機的春天。這是一個令人成長和帶來希望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