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追不回的寵愛



  四月一日,是每年第二季的開始,但說不得上是很特別的日子。西方愚人節的幽默,沒有為這一天帶來令人刻骨銘心的印象。在我腦海中記憶較深的四月一日,倒是年青時第一次到迪士尼樂園遊玩,在米奇美妮身邊走過。直至十年前,張國榮選擇了灑脫的一躍,四月一日成為不少人緬懷的一天。

  中學時期的我,其實不大喜歡初露頭角的張國榮。他的脂粉味,刻意討好女粉絲的造型和歌曲,甚至令我有點討厭。看電影《英雄本色》,總覺得他沒有周潤發和狄龍那份陽剛味。看他當年在歌曲頒獎禮頻頻領獎,也不會寄予欣賞,感覺那是唱片公司之間講數的結果,不是真正的造詣認同。及後年紀大了,逐漸對電影和音樂,有不同的觸覺和欣賞角度,令我對張國榮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阿飛正傳》的旭仔以及《霸王別姬》的程蝶衣,都是不可能找到另一位演員,再來一次近乎完美的演繹。張國榮的眼神向來迷人,但演員不只是一對眼睛,還有身體每一個部份。眉角的一揚,肩膊的一側,脖子的一轉,手指的一動,腳掌的一踏,都可以帶出與眾不同的神髓和味道。我開始欣賞張國榮,是從那個背著生母走上一段不忿之路的旭仔開始。從生硬不入戲的杰仔,蛻變為舉手投足皆遍佈演藝細胞的旭仔和程蝶衣,委實是一道藝人的奇異旅程。也許這是來自王家衛和陳凱歌的塑造,但更似的,是張國榮增齡後的成熟。閱歷的累積,讓他走進人生新的階段。

  抱有這一個看法,源於聽張國榮的歌之後帶出的感想。早期張國榮走偶像派路線,歌曲著重市場收聽率,像《不羈的風》、《無心睡眠》、《Monica》、《H2O》、《Stand Up》,東洋味道很重,缺乏獨特的個人風格。熱度一過,便覺冷淡無味。張國榮不再爭獎奪座後,唱歌的感情和路線,有很大的改變。作品更醇和,意境層次更高,也真正唱出了情愛的樣貌,為他人寫下一頁頁沒名字的日記。張國榮中晚期的歌更耐聽,跟他在電影演出脫胎換骨,是同一回事。可能是音樂影響了演藝,也可能是演藝影響了音樂,又或者是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不少紅歌星,熱爆過後,便完全迷失,缺乏進步,無法調整風格,也再唱不出好的作品,當中的例子實在太多了。要緬懷張國榮最動人的作品,不宜挑選他早期80年代的歌,那時他歌唱的韻味,還未昇華到醇和的地步。張國榮最出色及具代表性,而又絕對不能錯過的大碟,必定是1995年由滾石出品的《寵愛》。

  《寵愛》收錄的,全是張國榮電影內的主題曲和插曲,主要來自《夜半歌聲》及《金枝玉葉》兩齣電影,當然也少不了經典的《阿飛正傳》和《霸王別姬》。全碟的錄音水準很高,感情味道濃郁,是充滿誠意的音樂製作。歌曲有英文、粵語、國語,類型有爵士樂、流行曲,還有一丁點兒京劇作個別歌曲的配樂,把不同味道的張國榮一一送上。聽著悅耳動人的旋律,腦海配上張國榮在電影的影像,是最真切的懷念。很多朋友視《金枝玉葉》內的歌曲《追》為張國榮最難忘的經典。的確,《追》給都市人一份真實感,不再是夢裡才有的儂本多情式為妳鍾情……這一生也在進取,這分鐘卻掛念誰,我會說,是唯獨你不可失去……是今時今日簡單直接的表達方式。重唱過《追》的歌手不計其數,但委實沒有人能營造出張國榮的魅力。他在曲終那陣感嘆的笑聲,既是歌曲的一部份,也像竊笑他8年後結束了的短暫一生。一切都已追不回了。

  張國榮無疑擁有很多歌迷和影迷的寵愛。但從外面的世界再回看張國榮,他是一名孤獨的完美主義者,每時每刻都替自己找突破。辭世前的兩齣電影《槍王》和《異度空間》,都是走入了瘋狂國度的角色,是另類的嘗試,也把傷感的疑惑留給了世人。不捨不棄,無懼長夜空虛風中繼續追,像是今生今世張國榮的寫照,他早在歌曲中已悠悠地哼過。再細聽張國榮的《寵愛》,那段《追》的鋼琴前奏音樂,讓我聯想到晚年完全失聰後,仍努力撰寫美妙樂章的貝多芬。在一幕幕寂靜的孤獨下,貝多芬創作生涯的晚期,仍全心全力寫下很多層次豐富、觸動心靈的傳誦作品,音樂就是他的美。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是他寫下的最後一首奏鳴曲,也是最成熟和最讓人感動的一曲。全曲破格地只有2個章節,但人生應有的熱情、寧靜、激昂、延綿,注滿在一個個有生命力的琴鍵上,化成一段優美醉人的不朽樂章。第2章節超過16分鐘一氣呵成的變奏,是云云鋼琴奏鳴曲中最完美的演繹,釋放出一座鋼琴所有的可能情感,由落寞的孤獨,走向澎湃跳躍的熱情,再回歸永遠的寧靜,恰如張國榮孤單顫抖、幻變多姿的一生。最匹配張國榮這份追不回的寵愛,是這首雋永的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

  夜裡放下繁忙的工作,悠悠把唱碟放進唱機,慢慢扭開音量,聆賞一段段動人的陶醉,讓心靈回復平靜,是我的寵愛。風也清,晚空中我問句星,夜闌靜,問有誰共鳴。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好一場順豐之旅


  若果你跟我一樣,不支持以購買東西的金錢,來支援昂貴不菲的商鋪租金,網上購物是一條可能的出路。有這類經驗的朋友,不少都會發現運費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像我喜愛的黑膠唱片,在外國拍賣網站的價格,只是由35美元起,但運費往往是物品價值的數倍,合計起來,並不化算。交易成本高,影響經濟活動,是教科書的基本課題。反過來看,若果能減低交易成本,經濟活動的數目自會隨之增加,令市場更活躍,這是經濟學101的知識。

  身邊光顧網上商店的朋友,紛紛登陸淘寶網淘寶去,恐怕也是這個道理。隨著付款方法越來越簡便,運費越來越低,兼且多由賣方負擔,淘寶網日漸受網友歡迎。一時不慎,定力不足,縱是足不出戶,一條光纖一樣可以令人破大財。若果你曾在淘寶網購物,你也不能不讚嘆整個流程的進步,尤其是貨品發送的資訊,清楚準確,有助加強買家的信心。說到這一大堆現象,必然要扯上背後的順豐速運。這家民營企業近年快速掘起,成了淘寶網主要發貨中介商。維基網更指出,2010年順豐在快遞方面的營業額,已超過120億人民幣,相信最近這幾年,營業額還繼續有所增長。順豐速運的網頁,更介紹服務範圍已覆蓋台灣、日本等亞洲地區,甚至美國,業務發展看來相當理想。

  順豐速運的個案,我幾敢肯定將會是著名學府MBA課程的研討對象。一家有航空背景但藉藉無名的民營企業,能在短短的時間,向郵政及國際速遞商攻堅,快速搶得令人咋舌的市場佔有率,打破了甚麼紀錄,營運有甚麼重要竅門,相信會被商學學者細心研究。但順豐的成功,正好給予香港一眾商人一份良好的教材,怎樣才算是開拓市場,謀取商機。淘寶網的銷售快速增長,其實是能預計的,只是EbayYahoo拍賣網站的成功,沒有被只鍾情地產的本地商人重視。幾年前,曾蔭權政府說要搞好六大產業,當中包括物流。眼光是有了,但在香港本土,卻沒有順豐這樣進取的經營商。到了今天,不少本地企業已經視順豐為香港與內地的主要快遞商,只能說香港商人平白失去機會發展一門年收入超過百億、還不斷有發展空間的非尋租式業務。

  要是從商業策略上來分析企業的成功,歸納到底,只有兩類主流方向:成本優勢(Cost Leadership)和形象區分(Differentiation)。形象區分的工作,多投放在產品和服務的質素,以及品牌的建立,讓顧客心裡感到滿意舒服。成本優勢則是另一概念,重點是提供最廉宜、最具價格競爭能力的產品和服務。大陸的企業一直以來的成功,都是著重在成本優勢的範疇,產品質素以至品牌信心,根本還未到達令顧客投予信心一票的階段。企業每每只看重盈虧,而不理會箇中的質素問題,以及間接的社會成本。像有毒奶粉的陰霾,劣質食品的泛濫,都是這等現象的反映。

  順豐速運的成功,基本上也是走不出這套成本優勢的思維模式。投寄一件信件或物品,順豐的收費大約只是競爭對手的三分之一左右,真是平得驚人。投寄人會著意的,往往是物件是否快速而安全的到達,中間的運作過程,由於看不到,一般都會忽略。可是,若果大家有留心順豐在香港街道的運作,或會有不一樣的看法。我曾開車經過順豐在香港的其中一個收發中心,發覺到埗的貨品物件被攤放在馬路上,由員工在地上執拾分派。請留意,是馬路,是行車的路,不是行人路。另一次,則在中環繁忙的行人路,同樣看見順豐的員工在地上執拾分派物件。除此以外,更有多次目睹需要派遞的一整架手推車貨品物件,放在路旁一角,無人看管。

  從這些觀察,不難理解,順豐沒有採用安全穩健的方法,來處理託運物品,在硬件及人手上,實在不足。室內的工作,安排在室外做;運送時需要的保護,其實也沒有提供。運作流程像鵝頸橋的店舖一樣,盡情以貨物佔用公眾地方。價錢是平了一大截,但實際上,風險也是高了一大截,也佔用了社會公共資源來賺錢。從這些觀察來評價順豐,的確難言甚麼信心。一般物件的投寄還可以,高價值的貨品或重要的文件,是不大適合依靠順豐這種純靠成本優勢取悅顧客的服務。

  從順豐在香港的營運,可以看到大陸企業整體上的粗疏。他們要真正在市場上贏得令人信服的口碑,必須在質素上有所改善,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順豐的表現,可能有助淘寶網網友保住錢包的錢。畢竟太昂貴的物品,不宜冒險。事關每一次的購買,難免有點賭賭自己在運送上的運氣。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談情說《愛》:一杯沉重的開水




  愛,是電影說不完的元素。

  甜蜜蜜如軟糖的熱戀,燃燒肉體火焰的情慾,散發厭惡基因的怨恨,無法找出發點的單戀,糾纏不清的三角戀,是愛的不同型態,也是不同的談情說愛方式。導演的故事,總會帶出一些對愛的看法。法國電影《愛》(Amour),名字簡單直接,就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從海報及演員造型看,電影談的,應該是暮年戀者的愛。

  法國人向以浪漫飄逸見稱,大部份電影都充滿無拘束的氣息。去年寫過的一篇影評《緣份春色》,盡顯這道無界線的自由。但這齣《愛》,卻沒有一般法國電影的特質,角色和故事都注滿一片片抹不走的現實,而且很出乎意料的沉重。一對當鋼琴教師的暮年夫婦GeorgesJean-Louis Trintigant飾演)及AnneEmmauelle Liva飾演),原本過著很平儉的退休生活。Anne突然中風,半身不遂,丈夫Georges擔當起看護的工作。Anne害怕住療養院,Georges選擇在家中守候在身旁,無微不至地照顧。但Anne脾氣的變化,以及急劇退化的身體狀況,令Georges及女兒EvaIsabelle Huppert飾演)感覺很突兀,也各自壓抑一份由愛產生出來、但又無法釋放的不安情緒。無論有多少困難,Georges仍把奄奄一息的Anne留在身旁,直到充滿爭議的最後一刻,GeorgesAnne釋放了。因著愛,人才有喜怒哀樂,才能滋生人類獨特的情緒。這份與別不同的愛,究竟屬於那種類別,是否真的只是來自暮年夫婦,倒要觀眾入場親身感受一下。

  倒敍的電影劇本,在一開始時已交代了結局,觀眾可以更仔細咀嚼過程。一段暮年的夫婦戀,一百多分鐘的畫面,沒有浮誇,沒有浪漫,沒有記錄華美的景致,沒有珍饈百味,只有洗盡鉛華的生活。那是一籃鄰居的餸菜,水喉的滴水聲,女兒訴苦的聲音,從窗口射進的陽光,一張古典音樂的CD,也就是一個老年人的世界。我還未步入那個境地,卻也能想像那種難言的孤清。導演Michael Haneke透過這些點滴,帶出這段平淡如水的暮年生活,可是這杯清水卻不令人感到輕鬆。從簡約營造出來的重量,一樣令人承受不了。《愛》不單純是GeorgesAnne的故事,也是一個社會的議題。醫學昌明,延續了人的歲數,卻同時製造了不停止的孤獨。

  《愛》的緩慢節奏,不大適合爽快都市人的口味,老人導演Michael Haneke也不像為了取悅社會,才拍下這齣電影。他希望說的,自然是一些老年人的心底話。故事內裡部份細節,其實有一定的深度,錯過的話,便理解不著導演的心思。Anne要求鋼琴學生為她彈奏的Bagatelles,是貝多芬在人世最後一首鋼琴作品。Bagatelles的意思,是無足輕重的小品。Anne要求學生為她彈奏Bagatelles,似是在暗示一個無足輕重的生命的終結,Michael Haneke在這裡表達得很隱誨。

  另外,Georges以猶豫生硬的手勢,靠毛氈捉下白鴿,是他激烈果斷一刻的對照。被蓋的白鴿,最終反而獲得自由,似是暗示GeorgesAnne夫婦二人生活,像白鴿一樣,在被蓋後得到釋放。劇終時,女兒重臨父母的住所,甚有新一代接上舊一代,孤獨延續的意味。人的不幸往往不幸地重重複複。法國電影大多含蓄不直接,導演的訊息不一定靠對白說出來,在畫面上尋尋覓覓,其實是看戲的興致。

  可是,這杯《愛》的開水,畢竟太沉重。我只能說,不是每個人都會喝得下。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私房嚇》:用花旗蔘烹調的人蔘雞湯



  擅長描寫人性陰暗面的韓國偏鋒導演朴贊郁,登錄了荷里活,拍下第一部英美合作的西片《私房嚇》(Stoker)

  先撇開這部電影不說,韓國導演獲得荷里活的機會,至少證明一件事情,韓國電影也獲得西方人士的欣賞。無怪日本的影視界,也逐漸重視韓國的直接競爭。正如自己在之前寫的一篇韓國電影《初戀築跡101》影評,曾直接說出它比同期的同類日本電影《我們的存在》出色,這並不是偶然。當然,這不能說朴贊郁定會是下一個李安那麼誇張,也不是每一位登錄荷里活的導演,都會更上一層樓。像吳宇森,他在荷里活的電影,就不比他在香港的出色。但以畫面銳利、情節詭異、批判人性見稱的朴贊郁,向來都只是小眾電影人士的喜好,並不是主流選擇。荷里活邀請這位另類的他拍西片,的確有相當的膽識。創作這回事,有時需要擺脫固有的規範,才能有突破的可能。這恐怕是香港官方管理電影發展基金的各位諸公,難以接受的基準。

  朴贊郁的成名電影,是十多年前講述南北韓邊境衝突的《JSA安全地帶》,當年屬主流的韓國大片,情節緊湊,畫面迫真,叫好叫座,演員李炳憲、宋康昊及李英愛相繼成了頂尖一線演員。但其後的朴贊郁,走了一條偏鋒路線,多齣電影,皆以性慾、暴力、復仇為題材,大揭人性的陰暗面。最教人震撼的,是多次重看後仍會有震慄感覺的《原罪犯》,故事、意識及畫面,表達了一大堆人類的劣根性,個人感覺甚至比西片《七宗罪》更出色。

  說了那麼多有關朴贊郁的事情,旨在帶出《私房嚇》雖然是一齣西片,仍保留他原來的那份口味,帶出人類對性與暴力的原始本質。故事圍繞一家姓氏為Stoker的親屬,在一間大屋內的故事,當中包括父親(Dermot Mulroney飾演)、母親(Nicole Kidman飾演)、女兒(Mia Wasikowska飾演)、以及一名從未在家屬生活圈出現的稀客——父親的親生弟弟(Matthew Goode飾演)。父親主人翁因車禍意外離世,餘下明艷的寡婦、妙齡的孤兒、英俊的小叔,住在一起,燃燒起眾人內心不為人察覺的慾念。Stoker這個字本身是燃木取火者的意思,以之作為家族姓氏,有燃燒爆發慾望的含意。電影內的四位主要角色,內心各有不少原始的陰暗屬性,經生活的接觸釋放出來,猶如藥引連上炸藥,爆發後便著火燃燒,不可收拾。本地譯名《私房嚇》,只著眼一間大屋,實在有點不倫不類,而且帶不出朴贊郁的心思。

  之前大玩血腥嗜殺的朴贊郁,狂徒的角色,由男性延至女性,由企業總裁引伸到教會神父,可算是「包羅萬有」。今次把《私房嚇》的主角,以燃燒的概念,由成年人傳染至下一代,甚或未成年的孩童身上,是新的鋪排,卻不說得上是完全嶄新的構想。小孩的世界,來自成年人的培養。小孩的變質,往往來自成年人感染和疏忽。日本的小說及電影,在這方面,談論得比較多,像《白夜行》、《告白》、《模彷犯》、《麒麟之翼》,都是談到少年人的犯罪行為。

  朴贊郁的劇本,原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可惜放在西片上,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化學作用。西片的嗜殺鏡頭,一般比較含蓄,不若韓國電影那樣瘋狂激烈。《私房嚇》內的刺殺暴力鏡頭,以長距離拍攝方法處理,死亡的眼神也沒有刻意營造,畫面震撼力自然減少,但對觀眾的心臟,算是友善的安排。之前幾齣的朴贊郁電影,確是心血少人士的大忌。片中幾位男女演員,可能配合了朴贊郁在瘋狂方面的縮水安排,眼神皆缺乏一份凌厲的狂野。跟之前朴贊郁愛用的演員崔岷植、李英愛相比,明顯薄弱了很多,也比之前朴贊郁在本土拍攝的電影遜色。

  當然,韓國片是韓國片,西片是西片,縱是同一導演,也不容易直接比較。對西方觀眾來說,減了激素的朴贊郁電影,可能才是合適的選擇。事實上,電影內的龐然大屋,對亞洲人來說,是很陌生的感覺,產生不到共鳴。但對美國人而言,可能是生活的一部份。同樣的食譜,用不同的材料來烹調,效果不一樣。朴贊郁在荷里活炮製的第一道西洋菜,以花旗蔘來烹調韓國特色的人蔘雞湯,看來要找合適人士,才懂得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