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食蘋果 讓醫生遠離我

  《蘋果日報》是香港人主要的報章,內容大眾化,用字通俗淺白,讀者容易理解。《蘋果日報》也是賣噱頭和反共意識的報章,賣點經常是性罪案頭版、粗糙的用詞、過度主觀的用語、政治和報導不分的新聞文字、指南式的風月消息等。

  路線受歡迎,在金錢主導的自由市場,不由得你不去繼續。露骨、煽動、低俗是路線問題,不是新聞報導的原則或本質問題。有人因案逮捕,只是疑犯,法庭未審,不能定以罪行,是普通法Presumed Innocent的重要精神。也是任何新聞從業員,不應犯錯的環節。

  2010年12月30日的《蘋果日報》頭版,標題為「殺毛妹愛徒 兇手落網」。不用多說,這是有違專業和法律精神的文字,只能說是「疑兇」,不能說是「兇手」。這是傳理系101課程學生,也不應犯下的過錯。香港傳媒人才是否凋零,不應以一個標題,蓋棺論定。但作為一份高銷量、主導港人意識形態的報章,這種疏忽是說不過去的。報章有社會責任去傳達恰當和符合法理的客觀資訊,報導太主觀、太偏激,很容易建構一個不能持平看事的社會。

  有時也真的不敢肯定,《蘋果日報》的言論屬非專業的疏忽,還是刻意的煽情。自己不否定《蘋果日報》的價值,但私下的格言是要看3份報紙才能得到平衡的言論和訊息。

  「每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是對的,因為腦袋很易毒發身亡,醫生也不用見,是今天的另類演繹。教曉我這道理的,是黃耀明,他的精緻小品《每日一禁果》,不是太多人聽得懂。若能明白內裡的所指,你會更欣賞黃耀明。

  面對一個個色澤漂亮而香甜的蘋果,明哥悠閒地唱著:

    園林內有個人 常常問我要什麼
    根本選擇不多 每日都只有蘋果
    人人話我太傻 完全沒有顧後果
    偏偏選擇芒果 我問芒果有毒麼
    別人那一個 並沒什麼吸引我
    是牛頓 自己想太多
    別人看不過 落力用心感化我
    食蘋果 讓芒果遠離我 

    葡提下有個人 言談類似哲學科
    說青春好像生果 種什麼得到什麼
    旁人望見幼苗 連忙問我種什麼
    假使不是一夥 我就等於怪物麼
    別人那一個 並沒什麼吸引我
    是牛頓 自己想太多
    別人看不過 落力用心感化我
    食蘋果 讓芒果遠離我 

    檸檬 西瓜也是禁果 橙 石榴受到折磨
    提子 香蕉控罪更多 都不妥

    別人那一個 並沒什麼吸引我
    是牛頓 自己想太多
    別人看不過 落力用心感化我
    食蘋果 讓醫生遠離我

2010年12月30日的《蘋果日報》頭版,犯下非常不專業的過錯。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返樸歸真 亞莉亞蒂

  在宮崎駿映畫下長大的一群,對久違了的大自然鄉間,有一份格外和諧親切的感覺。《借東西的小矮人 - 亞莉亞蒂》是一齣讓觀眾返樸歸真的電影,一份及時的聖誕和新年禮物。

  日本人的漫畫,題材豐富,不像香港那樣一面倒的打打殺殺。出色的漫畫家,彼彼皆是,自己喜歡的, 除宮崎駿外,有安達充、松本零士、手塚治蟲,為人普遍認識的,還有鳥山明、藤子不二雄、高橋陽一、臼井儀人。儘管自己對《Touch》、《銀河鐵道999》、《怪醫秦博士》等也有深刻印象,但自己始終認為宮崎駿才是最出色的一位日本漫畫家和映畫創作者,事實上,他的作品展示出無邊際的想像力和對世界的洞悉力。

  愛上宮崎駿的映畫,源於《龍貓》,一個簡單溫馨的故事,帶出一份對大自然的深愛,和人的無限潛能,簡潔得來,意境深遠,非一般漫畫所能及;《歲月的童話》揚溢一種反城市文明的情懷,反思忙碌刻板生活的意義;《夢幻街少女》送上一段很文藝和載滿毅力的初戀;這些電影皆讓人躺在一種逐漸消失的古典情懷。過去的一段時間,宮崎駿的作風有一點改變,較多從人類陰暗面帶出故事,《幽靈公主》、《千與千尋》、《哈爾移動城堡》戰爭味道濃厚,亦帶有一定暴力成份。批判人類劣根性的《千與千尋》或許是宮崎駿最出色的一部作品 ,亦是他創作的巔峰,但自己還是對恬靜、善良、正面、非暴力的生活態度情有獨鍾,我更愛可愛的龍貓和《歲月的童話》中的善良剩女妙子。可以的話,我不想長大和面對無情的競爭、世俗的欺詐、貪婪的人生,一大堆教人沉重的負荷。

  《借東西的小矮人 - 亞莉亞蒂》的原作者是 Mary Norton,宮崎駿是改篇者,但改動得很有他一貫的風格。鄉間養病,古老傳說,學習長大,充滿陣陣《龍貓》的氣息,也是近二十年來宮崎駿再次返回恬靜的鄉間,送上一份讓人舒坦的閒適。高個子但羸弱的翔,孤獨地生活,跟堅強的小矮人亞莉亞蒂,快樂地和家人生活,成為有意思的強烈對比。翔反映現代都市人,缺乏家庭氣息,沒有毅力地生活,也帶出社會上存在像亞莉亞蒂的一群,他們在隙縫中努力求生。宮崎駿還是那麼愛鄉間、愛耕種、反都市文明。

  借和偷有甚麼分別,宮崎駿沒有具體說清楚。當然,他不是試圖教曉小孩子一道新板斧,把偷說成借。同類視為偷,不同類可視為「借」,這不應混淆。你總不會把螞蟻搬走你的餅碎,說是偷,也不會說蚊子是偷了你的血。如果這算是偷的話,人類長期是小偷,他們偷蜂蜜、偷燕窩,偷到毫不掩飾,偷到拿來出售賺錢。人與大自然有很微妙的關係,像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卻並存互動。人平常察覺不到有另一個系統,跟自己一同生活,龍貓、煤炭屎鬼、亞莉亞蒂象徵著人類遺忘和疏忽的角度和價值觀。兩個世界和小矮人,也令人聯想起《1Q84》內的貓之村和Little People,宮崎駿和村上春樹骨子裡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宮崎駿的畫功,也許沒有現時Dreamworks的半立體畫面那麼搶眼,但平易近人,也讓人返回昔日的親切。高科技的演變,提升了的只是視覺,而不是文藝感覺。是老餅也好,是懷舊也好,宮崎駿那份濛濛的藝術美,才是自己看漫畫電影那杯茶。龍貓遠走了,送來了亞莉亞蒂,二十多年沒有變質的宮崎駿,返樸歸真,還是醇得令人回味。


《借東西的小矮人 - 亞莉亞蒂》,讓人想起《龍貓》。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巴塞球衣

  一件球衣,代表無邊際的自由主義,你相信嗎?

  巴塞隆拿宣佈來季球衣的胸口,將會歷史性印上贊助商的名字,引起巴塞死硬派人士的責備,高呼出賣了巴塞的精神。上週四(2010.12.16),蔡子強在《明報》寫了一篇題為《出賣巴塞》的文章,介紹何謂巴塞背後的自由主義,和反法西斯意義,球衣代表一種高尚的完美價值,不應投降予商業味濃的現實主義。足球和運動,從來都是充滿不同的意識型態,政治評論員也為一件球衣寫一篇文章,可見球衣的背後意義實在不簡單。

  巴塞的足球帶著浪漫式的華麗,是不爭的事實,反巴塞的球迷也不能反對這一點。對上一輪巴塞對皇家蘇斯達的比賽,看見一個可以在禁區打橫盤球,一個扭四個然後送球入網的美斯,說明了足球不是PS3的遊戲,而是有無盡漂亮的可能。以少勝多,以質素取勝,不投降予功利足球,的確是足球的崇高哲學,人生的完美指標。只是今天的巴塞,已不再走苦行之路。唐吉訶德的貧窮愚蠢,沉醉於純樸的自由主義,以高尚的人生目標,挑戰不公義的世俗倫理,不是現今的巴塞風味。巴塞仍有其足球藝術,卻不再是免費午餐,看美斯,要買球票,要安裝收費電視,就算用串流,都一樣要有電腦和寬頻。球員的高超技術,能換到的,是一疊疊的鈔票,不出賣球衣胸口,其實不難,只要巴塞球員肯減薪便可以。但現時巴塞的球員,有誰願意為保存這道自由主義而犧牲收入?我相信任何球員都不會,包裝在現代巴塞的自由主義內,只不過是一種世俗的心態,塞萬堤斯已死,唐吉訶德也只是一個虛構的影像而已。巴塞的自由主義早已變質,不再是崇高得令人敬仰。

  作為阿仙奴球迷的我,對個別巴塞球員,數月前以華麗足球和團聚為名,用巴塞球衣笠在法比加斯身上,「勾引」他回流,很反感。自由主義應是光明正大,尊重他人,不是利誘,不是脅迫,不是擾亂。數年前,已經有一個巴塞迷,不知為何可以跑進球場,把一件巴塞球衣,披在準備在歐聯決賽出戰巴塞的阿仙奴球員亨利身上。這也是在全不適合的環境下,製造挑動反叛的導引。濫用球衣的價值,巴塞球迷和球員已不是一次。在這些時刻,巴塞球衣上的自由主義象徵意義消失了,而換上的,是人性的庸俗和不擇手段,根本不值得人欣賞。

  蔡子強所提出巴塞球衣的自由主義價值,在現今巴塞的球員身上,一點兒也看不到。

  然而這份自由主義,卻出現在一齣獨特的韓國電影《我老婆要嫁人》(或譯《妻子結婚了》)裡面。電影巧妙地揉合了足球和愛情,帶出一名熱情的巴塞女球迷(孫藝珍飾演),一段令男士非常訝異的「愛情」故事,箇中充滿近乎極端的自由主義,挑戰父系社會,還配有 Bob Dylan 的 Don't Think Twice, It's Alright 作插曲。影片當年沒有在香港上映,但現在已經在 Now 的美亞電影台有得看,亦有放在自選台的菜單上。對電影有濃厚興趣的球迷或非球迷、男士或女士,都不應錯過。但先此聲明,這是一部很有爭議性的前衛電影,不保證令你看得開懷,男人不能接受之餘,女人亦不一定能接受。

  也許,《我老婆要嫁人》所展現的,才是真正無邊界的自由主義,現今巴塞標榜的,只是一種贗品而已。




巴塞球衣的自由主義,在《我老婆要嫁人》內,才真的被發揚光大。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十大公僕

  看見馬虎卸責的官員,經常都忍不住口,送他們兩句。他們不肯聽也好,不敢聽也好,地球上總會有人聽得到。但其實,這樣也不一定帶來甚麼改變,頑石點頭的確不易。

  調過頭來想想,老師對著學生,責罵那些頑劣之徒,效果可能反不及表揚好的學生,來得有效。與其從負能量埋手,倒不如從正能量出發,大力表揚一下那些值得香港市民支持的好公僕,讓一眾公僕們清楚知道市民的期望,令他們的行為,可以向好的那邊出發,不要再出現胡鬧的劇情。

  在時近年晚,甚麼十大金曲、十大新聞快將到來之際,自己也在這泉「十大」的潭水,開一項十大公僕。這是我的十大,沒有科學性可言,內裡看法,有一些說明,主要是談一下甚麼是好公僕的條件和本質。自己不能認識所有公僕,倘有失漏或其他看法,請提出你的分享。我認為的十大公僕如下:

1) 李明逵

  公僕中的典範。特別在前幾位退休一哥都去了當「顧問」,李明逵才是真正有風骨的硬漢子,一退便全退,享受人生,不為私人機構而折腰,很難得。一哥中的一哥,值得香港人的最高度尊敬。

2) 謝婉雯

  無私、盡責的精神,永為香港人紀念。相對鄰地的醫護人員在SARS時是試圖逃離醫院,謝婉雯的勇氣和付出,是純潔和漂亮。

3) 余志穩

  落寞派掌門人。一身好武功,而無用武之地。好幾次在收音機聽到余志穩的聲音,沉實、盡責、有內涵、有感染力,動聽過人肉MP3幾千倍。不能更上一層樓,實屬時也命也,但市民不應忘記這樣的好官。他是少有的官員,在上班最後的一天,有一眾向他道謝的市民和團體跟他說再見。

4) 姬達

  在香港奉獻了幾十年的二戰時期機師,由職位很低的公務員做起,成為首位廉政專員後,成功為ICAC建立了威信和運作框架,令全港的公務員走上廉潔之路。

5) 葉劉淑儀

  一位甚具爭議的官員,但是有確實的魄力和承擔感。有獨特的「消費風格」,不買煲呔,不買手袋,難得的獨行俠。孭起梁愛詩也不願孭的23條推銷,撞牆後亦不戀棧官位,另闢新路從政,能放能收,有性格的表現。

6) 彭勵治

  棄商從政的太古大班,果斷地為港元跟美元掛鈎,保住了80年代的經濟狀況,展示了現今官場所欠的膽色。退下來後亦沒有再返商界,原是好榜樣,可惜梁錦松和馬時亨都不懂學習。

7) 高永文

  落寞派副掌門人。SARS期間,何兆煒染病,高永文臨危授命任署理行政總裁,行政、發言、前線搵口罩,都一腳踢,一人力敵各自為政的分區聯網系統,事後一樣是被人放在一邊。官場黑暗,莫過於此。但香港人不應忘卻高永文那種全情投入的認真。

8) 張建宗

  現在的問責官員中,唯一值得上榜的一位。張建宗不是魅力型官員,但勤力和肯面對群眾。面對可能遭勞方和資方五馬分屍的壓力,上任3年已完成最低工資立法,是有心有力的表現。大家可能已忘記,公平競爭法攪了十幾年,還未有落實之期,由此可見,張建宗是做了不簡單的努力。

9) 王桂權

  梁展文事件中,唯一沒有放飛機的公僕,認真的態度,令公務員團隊未致於全軍盡墨。

10) 王永平

  任官時政職平平的王永平,退休後終於拾起了良知,直率地批評政府的施政。能否成為香港第一個高耀潔,揭露港人應該知的隱秘,還看明朝。


後記:上面的十位,當然不能包括所有好的公僕,當中,亦盡量帶出不同環境、不同際遇的公僕。性質相似的,只挑了一人,如殉職的蕭永方和陳兆龍跟謝婉雯相似,黃培儀跟王桂權相似,盧維思跟王永平相似。藉此,向以上幾位沒有放在十大的,也送上一份敬意。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我撐梁振英

  立法會調查梁展文事件的專責委員會,上週公佈了他們的報告。內裡對一眾政府官員及俞宗怡局長作嚴厲的譴責,並寫了一大堆水蛇春一樣長的建議,委員會副主席李永達更主張對梁展文的行為作刑事責任的調查。

  從表面看,報告客觀公正,應被譴責的,被譴責;應被調查的,被建議調查;可以想到的建議,都寫了在報告內;議員交到差,市民亦覺出口一氣。但實際上,報告真的那樣清脆利落嗎?

  政治事件的報告,向來都是先有結論,才倒轉頭找支持的理據,然後寫一大堆八股文式的文字,完成功課。民主黨早前有關政改談判過程的報告,便費盡心思,把事情的編排以黨的最大利益來撰寫,但及後也被不少時事評論員拆穿和質疑。這次梁展文事件,不是政府自己調查自己,而是立法會主動調查,亦是議員搶分和爭取表現的機會,照理不存在馬虎疏漏、砌詞造馬的可能。然而,一眾出事的官員,供詞難免自圓其說,互相掩護,事實的真相,多數是隨當時人日後長埋黃土,而不是從報告中反映出來,專責委員會說到要找出真相,只是空話一則而已。

  因此,報告的重點應該在於可能需要政治問責的俞宗怡,而不是早已誠信破產的梁展文。梁君早已成了是俎上之肉、甕中之鱉,需不需要刑事調查,不用立法會攪一場大龍鳳來決定,分分鐘委員會成員長毛自己都已經去了ICAC報案,File也開了,又何需李永達除褲放屁地作出一個普通市民都可以做出的行動。李永達和一眾委員不把關鍵放於討論俞宗怡是否需要落台,是捉錯用神的表現,做了一份數年後已經會鋪滿塵埃,兼且毫無震撼力的報告。沾沾自喜式以為交了功課,其實是正中曾蔭權和公僕黨的下懷,人家正是希望你拿梁展文來祭旗,為事件劃上句號。

  專責委員會的主席是李鳳英,李永達只是花瓶。建制派的成員在12位委員會成員中,佔了7位,因此報告的結論,絕對應是跟曾蔭權政府有商有量下的選擇。報告表面上做得很好看,犧牲了咎由自取的梁展文, 把他的名字送給ICAC,作出很多官樣模式的建議,但卻對一眾集體失職的公務員和俞宗怡輕輕放過,無疑是愛面子與及一直袒護公務員的曾蔭權最希望見到的結果。和民主黨那份可笑的報告一樣,這份專責委員會報告,將大眾應該聚焦的地方,作了移形換影的安排。水蛇春建議根本是多餘,因為原先制度的本身並不是破爛不堪,我們還見到在公僕團隊裡,有一位名叫王桂權的認真份子,他和黃培儀是唯一沒有放飛機的兩名公僕。如果審批梁展文申請的公僕,位位都像王桂權和黃培儀一樣認真,這宗風波根本沒有出現的機會,因此問題在於人,而不是在於原先制度的不足。警察懶惰不去捉賊,事後報告著重說賊輩們做得過份,並建議改善警員指引,是笑死人的理據。寫下長長的建議,無疑將問題歸咎於制度的不足,是本末倒置的想法,為一眾失職官員提供救命的下台階,令牢牢掌權的公僕黨得以「仙福永享壽與天齊」。

  我認為,這件事件可以跟楊永強的SARS事件作比較,因為兩件事件的本質上是相似的,皆是判斷錯誤。楊是對陌生的病毒,作出輕視的判斷,錯判形勢, 間接造成了 299 條人命的損失。楊的錯判是科學問題上的失誤,不完全是疏懶之禍。俞宗怡的判斷錯誤,是她過份依賴和相信她昔日公務員的同事,認為他們已做好審批決定的功夫,這是一種黨羽性質的依賴失誤,而不是科學問題上的失誤。楊永強的失誤是令人哀痛,但俞宗怡的失誤卻是絕對可以避免,因為那不涉及對大自然知識的判斷。人命損失,民間咬牙切齒,楊君的下台,在所難免。也許,這次梁展文和新世界的合約已取消,受爭議的聘任已不復存在,坊間怒氣降溫,製造了俞宗怡寬鬆處理的空間。但政治問責,從來應以本質來追究,不是單從事件的後果或坊間的溫度來決定。坊間的偏聞所載,報告放生了俞宗怡,只是譴責,而不是人頭落地式問責,或許是俞不像是昔日葉劉那種的驕橫,議員們覺得可以從輕發落。但這樣的定調,無疑也開了一項差劣的先例,把問責官員的責任,從個人的性格來作切入點,而不是從事件本質來作考慮,是明碼實價對人不對事的胡鬧準則。如果負責守龍門的俞宗怡,涉及委員會所言那樣重大利益輸送問題上的失誤,也不算是嚴重失職的話,相信香港日後也不會再出現失職的官員了。

  歸根究根,俞宗怡的失誤是人事上公僕黨掌政下的產物,官官相護,人之常情。曾蔭權的出身,令他更有偏袒公務員之心。這等低水平的失誤,還只望道歉了事,是攪錯了最低消費的價錢。如果俞宗怡不是公務員出身而建制派又不肯給曾蔭權面子,恐怕俞宗怡早已被放入烤爐,跟梁展文一同做燒豬。當李永達以為主持公義,把梁展文送上刑調之路,他卻無視原先制度內那種集體負責,變成無人負責的荒謬。這等疏忽,絕對不是個別事件,景賢里被破壞,大浪西灣被損毀,都是來自不認真的官僚,是不斷在重複的人禍。私人機構,一份文件,幾個部門一起閱覽給意見,到頭來就會是無人認真閱讀,而是互相卸膊式的依賴,這是人的本性。官僚也是人性的一種,不是出奇事。但集體失職到這個地步,都只是被人「話兩句」便收科,真是令人不禁要問,為何官員,特別是公務員背景的問責官員,會有這種免死金牌的待遇。

  李鳳英比李永達聰明,由她出面說出這樣的結論,肯定會被人質疑為政府護航,由李永達化身正義之師,來個對曾政府的小罵大幫忙,何樂而不為。骨子裡,全盤大勝的是公僕黨,他們又可以滴塵不染,等待問題完滿解決。董建華如此敦厚,尚且有斬倉的行徑,愚昧的梁錦松、失誤的楊永強、意興闌珊的葉劉淑儀,都相繼離去。這些前問責官員的離任,更顯得曾蔭權刻意包庇公僕黨的難看。

  民間大聲疾呼要打倒官商勾結,實在不明白為何議員們可以輕易放過一些不認真看待官商勾結問題的官員。當大家對官商勾結那麼痛恨之餘,香港人的民調還對既是商又是官的唐英年那麼抬舉,是反智不堪的思維。上週五 (2010.12.10) 鄭經翰在《信報》亦不避嫌疑地替(不知是雞蛋還是石春的)曾俊華搖旗吶喊,為的也許又是公僕黨的長遠利益。期望唐英年和曾俊華處理官商勾結的問題,如同勸幾十年煙癮的煙民戒煙一樣,簡直是浪費心機。

  梁振英在公務員及商界人士當中,口碑極差,支持度很低,大部份官商人士對他非常害怕。但正正就是這種被既得利益者所討厭的身份,才值得被痛恨官商勾結的人士所信賴。能真正對付官商勾結者,捨梁振英,真的別無選擇。天下無道,惟有迫上「梁」山。要我信曾蔭權、唐英年或曾俊華,我情願信官員商人皆厭怕的梁振英。

  信念不能純以數字來衡量,王桂權和黃培儀也只是芸芸公務員的少數,但卻保存了公務員僅有的尊嚴。梁振英不受歡迎,也不代表甚麼,世事就是這樣的歪斜。康熙晚年的政事鬆弛,也是由不受朝廷和貴族歡迎的雍正來收拾殘局,才再有乾隆時的經濟繁榮。雍正一身罵名,不少是來自官吏對他的仇恨,雍正時期的民生,查實十分良好。香港人讀歷史,只留意年份、人物、事件,而不去分析格局,不是讀史之法,可惜之極。由梁振英來對付官商勾結,也許會是不設實際的期望。不過人應該有自己的期望,所以我撐梁振英,撐打擊官商勾結。

  為免大家有誤會,特此聲明,我不認識梁振英。以上文字只是我的心聲,不是為梁說話。要說,也不到我這等無名之輩閒話一句。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奧斯陸的夏韶聲

  太陽在南回歸線游走,十二月的奧斯陸,還是那麼和平與恬靜,只是少見了和煦的陽光。光明與黑暗,只是太陽的足跡,不是人的精神面貌。少見陽光的奧斯陸,仍舊住著隱蔽的、善良的真理和公義,化走專橫和戾氣,孕育著人類文明史上一個個道德的光環。

  奧斯陸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地方,夏天時的湖光山色,如仙境般漂亮。然而,說起奧斯陸,很多人會直接想起60年代Beatles的歌曲Norwegian Wood,那是一份帶著嬉皮士式的輕視。之後很少人談起的,是內儉沉實的挪威,出口高價值的石油和味美的三文魚,擁有全球第2高的人均GDP,第5低的堅尼系數,高質素的人文生活,完全免費的大學教育。生活在奧斯陸的50多萬人口,享受著寬敞的國度,自由的空氣。二三十年前的挪威人,有不少藉投機在航運業而暴發起來,但其後獲得自由經濟的教訓。近年來,已沒多大聽過富裕的挪威人,炫耀自己的財富,收購甚麼甚麼或這個那個,來耀武揚威於四海。現在的挪威人,讓人感到一份民族的醇化含蓄,財富藏於民,文化殖於根。

  相比於其他國家的人民,需要不斷努力為自己的權利和自由鬥爭,奧斯陸是一片人類的樂土,那裡充滿尊重、友愛與和平。挪威人可以擁有言行思維的空間,與及提出意見的權利,而不會被迫跟家人分開或被囚禁。那裡有嚴肅的學府,獨立地鑽研學問。那裡也充滿關愛,是沒有貧富懸殊的土地,讓人安逸並有尊嚴地生活。多元文化的背景,沒有框架,是有夢想,有文藝抱負的人士,施展拳腳的好地方。

  總是在想,有性格的夏韶聲在奧斯陸式的文化環境闖蕩,沒有校長、哥哥等主流人物主導形勢,他可有更理想的發展、有愉快的人生。像囚鳥一樣,受困在小島,讓一顆另類但熱誠的搖滾之心,冷落得如寒露般孤寂,是不幸的際遇。一首真摰激昂的《空凳》,被三色電視台的頒獎禮,踢到台下,失去領獎的機會,是大台沒有氣量的行為。獎要贏到盡,風頭搶到尾,是高堅尼系數社會的病態。給予夏韶聲一點兒文藝隙縫,不會是這片土地的習性,而是奧斯陸的廣闊空間。

  在奧斯陸街頭,聽著夏韶聲的搖滾歌聲,是一種文化的釋放,它混合了多重的意義。當香港的電視台不把應得的獎項,送在夏韶聲的手裡,那個獎已無言地送到他的手中和眾人的心中。也許,當夏韶聲沙啞震動的聲音,真的有機會在奧斯陸唱到那句「聽我叫喊,只得一張空凳」的時候,不單挪威人低頭神傷,也教全球的知識份子來一句無語問蒼天。


2010.12.10
香港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俄卡超英趕美 失儀陪伴雙殺

  上週國際足協的委員選出俄羅斯和卡塔爾成為2018和2022年度世界盃的主辦國,爆出一個不小的冷門。精彩的地方,不在於爭取主辦的各國渾身解數的努力,而是結果宣佈後,落敗的英美兩國,那份狹隘的胸襟,英國拒絕祝賀俄羅斯,美國總統奧巴馬埋怨選擇卡塔爾是錯誤的決定。運動家的風度,不知丟在那裡,掛在兩個大國嘴臉的,是輸打贏要的面譜,比起北京當年千禧奧運會主辦權輸給悉尼時,中國代表團那塊僵硬的笑容和循例的拍掌,更形難看。

  大型運動賽事的主辦權,從來都是政治事情。從陰謀論來看,北京當日吃了一記奧運的悶棍,今日英美兩國吃了一記棒球上的雙殺,倒有點天理循環的味道。依公平平等的原則,英國曾經舉辦1966年的世界盃,美國亦曾舉辦1994年的世界盃,現在由未嘗舉辦的他國舉辦,倒不是甚麼難以接受的安排,也是一種普世認定輪流主辦的價值。嚥不下氣的,可能是英超自詡是世界最高吸引力的足球賽事,俄超只不過是冰天雪地下的煮飯仔玩意;而世界第一大國栽在一個百多萬人口的小國卡塔爾,更可說是其恥大辱。英美的雙失,不是運動場上的失敗,而是世界政治秩序的重整,霸權以外的勢力重新歸靠,與及不再受霸權政治影響的一段小前奏。

  當世界各地民眾對英美式民主制度趨之若鶩,一幕世界盃的政治翻車事件,令慣於以面具包裝的偽善政客,原形畢露,可說是意外的劇情。也教人明白,風度二字只是字典上的符號而已,沒有實用的空間。當臉子受到騷擾的時候,強權霸道還是老子袖口裡的第一道招數,那怕各位喜不喜歡。只是隨波逐流的世人,有多少能感受這份失禮的表態。國家大事,也是如此的氣道,可真是大國的風範乎?

=========

後記:文章發表後的一天,《蘋果日報》的盧峰在2010.12.08寫了一篇題為英美失落世界盃主辦權的啟示》的文章,部份內容轉引如下作補充:

..................

  從會前的頂頭大熱門到第一回合就出局,還要敗給事先張揚不會高調拉票的俄羅斯及小國卡塔爾,英美朝野各界心中有氣,要跟國際足協高層算賬也是人之常情。只是不忿歸不忿,兩國要報復也做不了甚麼,頂多明嘲暗諷國際足協辦事一團糟,內部腐敗貪污等。

  撇開報復問題,俄羅斯擊敗英國,卡塔爾擊敗美國(二○二二年一屆)反映的除了是國際體壇內部運作奇詭難明外,更顯示英美兩個傳統大國在國際組織內再沒有呼風喚雨的能力,再找不到一大班視她們馬首是瞻的跟隨者。一些「新發財」─新興經濟大國只要精心部署,隨時可以異軍突起,把老牌大國殺個措手不及。

  還記得一九五○年北韓大軍閃電出擊,短時間內殺得南韓軍片甲不留,協防的少量美軍被迫倉皇撤退。美國政府立時在聯合國提出議案,要求援用聯合國憲章第七章的權力,授權美國及盟友組成聯軍懲罰北韓。不到幾天,安理會就同意以聯合國名義出兵,美軍及盟軍成了代表國際社會的王者之師。當時的美國真可說是一呼百應,即使不涉及本身利益的國家如澳洲也踴躍參與軍事行動。

  在中國的聯合國席位問題上,儘管中華民國自四九年後退守台灣,在國際上日益孤立,但美國憑藉她在聯合國的巨大影響力,憑藉她眾多盟邦、附庸的支持,長期保住中華民國的席位,阻止中共進入聯合國;直到一九七一年才終於敵不過亞非拉新興小國的壓力及票源,讓中共取代中華民國的席位。即使在運動問題上,美國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北京失卻二千年奧運的主辦權,最後關頭敗給澳洲悉尼,背後發功拉倒北京的就是美國及她的西方盟友。

  但近十年來隨着美國經常採取單邊主義路線,隨着區域性強國如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興起,美國在國際組織內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三年美國就未能爭取到聯合國授權向伊拉克動武,以至整個軍事行動只能是美英聯合軍事行動。在國際金融經濟組織內,新興經濟體更是越來越敢言,越來越公然批評美國及她的西方盟友處事不公,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前不久的 G20峯會美國就一事無成,既無法逼各國聯合逼人民幣升值,又未能促使各貿易盈餘國減少出口,改善國際貿易不平衡情況。

  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聯合國人權議會(UN Human Rights Council)居然把美國視為調查對象,要審視美國國內違反人權的情況!這樣的轉變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都是難以想像的。

  從這些迹象可以看到,國際情勢委實出現了很大變化,美英等老牌大國主導國際社會、國際組織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她們要爭取甚麼,推動甚麼,必須真金白銀爭取其他國家支持,必須拿出實質好處換取人家的一票,再不能倚賴過往的老本、聲譽。不然像今次主辦世界盃的「滑鐵盧」還會繼續出現。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山楂樹之戀2》:離婚是戀愛的重新開始?

  沉醉在《山楂樹之戀》那股追尋唯美愛情的純樸,來看艾米這部現實的《山楂樹之戀2》,像是把一客香甜軟滑的梳乎喱,換上一杯味道濃烈的齋啡。無知的公主和專一的王子, 不再活在童話世界裡,男女角色間的交流,變得血肉般真實。清純單一的愛譜,拆換成好幾段苦澀的都巿故事,艾米探索在不幸的婚姻之中,試圖追尋完美愛情的心路和過程。

  藉著《山楂樹之戀》走紅的艾米,在《山楂樹之戀2》內,以楊紅延續《山楂樹之戀》中靜秋對愛情無知的探索,並以另一角色海燕告訴讀者,靜秋下半生的愛情經歷。 或許,對擁有純真愛情觀的靜秋有一份特別的憐惜,很自然地把這部《山楂樹之戀2》帶到家中,看看靜秋人生下半部的故事。

  除卻艾米告訴了讀者,海燕是靜秋的下半生故事,這部《山楂樹之戀2》也不是完全跟《山楂樹之戀》沒有關連,對男女交往一竅不通的主角楊紅和追求高層次戀愛交流的陳大齡,活像是靜秋和老三的翻版,不過這次是相逢恨晚的認識,他們之間隔了楊紅胡裡胡塗下嫁的丈夫周寧。艾米把這段心路上出軌事件,寫得很引人入勝,讓人同情楊紅的遭遇,因為她下嫁了一個將房事當成家庭生活首位,兼且終日只愛打麻將的低質素丈夫。離婚問題成為楊紅的掙扎,也成為可獲重新戀愛的開始。

  離婚或婚外情不是新鮮的小說話題,但寫得動人好看,不是容易。艾米以女性的角度,寫出一個很糟糕的周寧,帶出近乎完美的陳大齡和朱彼得,合理化女性出軌的緣由,或許有一種主觀的偏頗,但其實她並沒有性別的局限性。若果經常打麻將的,是低學歷的妻子,致令丈夫不能享受完美的家庭生活,艾米也是認同丈夫有再尋求真愛的權利。海燕下嫁的,是耐心等待她的再婚丈夫。善良的牛小明也是在離婚後,再期待另一段燦爛的愛火花。艾米把故事處理得很平衡,離婚成了重新戀愛的開始,男女皆適用,公平公正。

  婚姻使雙方有更深的認識,好的,不好的,都完全顯露。婚前沒有的壞習慣,婚後的性格轉變,俱是不能遮蔽。當心裡已經沒有再容納對方的空間,那應該是緣份走盡之時。但緣份背後還有責任,那是沉重得不可衡量的東西,這不單是東方人的枷鎖,也是西方人的一種本質。在電影《麥迪遜之橋》,家庭主婦梅麗史翠普,最終還是拒絕了浪漫的攝影師奇連伊士活,留在她不愛的丈夫身邊。艾米選擇的結局,也隱約地把從死去的婚姻復活了的楊紅,再度逼向她的戀愛墳墓周寧身邊,並埋葬了她從勇氣中釋放出來的真愛。這也是《山楂樹之戀》的喻意,真愛被埋葬在社會風氣之中,靜秋的愛埋在濃烈的政治泥土,楊紅的愛埋在沉重的責任土壤。離婚是一個再開始,但亦可是一個不設實際的選項。

  多元感情是人類生活的特質,離婚是再度戀愛的開始,也不一定是向第三者出發,這是人類感情一種的奇異。怨偶再度成密友,也不是稀奇的事。葉童的電影《婚姻勿語》、孫藝珍的韓劇《戀愛時代》,夫婦二人均是在離婚後,才更珍惜對方,令感情得以重新開始,戲味濃郁而又帶有陣陣的感性。艾米所談的,是一種感情的可能,但人的感情,就是可以在多元中尋求另類的多元。

  只是,把出軌合理化的《山楂樹之戀2》,為已婚男女,留下了一道反思的空間。情歸何處,與誰偕老,永遠是一條沒有科學答案的問題。